2018年12月25日,方舟子发表文章,题目是“关于饶毅、管坤良实验室联合发表的论文数据造假的分析”。
2018年12月26日,方舟子发表“再说饶毅、管坤良实验室联合发表的论文数据造假”。
其实,2018年12月24日,“饶议科学”微信已经发“饶毅、管坤良就论文图片的分析”。其中,方舟子涉及的问题,大部分已经清楚了。匿名者没有提出、而方舟子在25日新提出的是第一篇论文的Fig. 2h。不过它也在24日公布的信涉及了(截屏附后),里面也明确Fig.2h来自当时密西根大学的Weiquan Li,而不是饶毅实验室。
也就是说,饶毅实验室没有任何造假的图片。
估计,方舟子也是这个意思,至少方舟子12月26日的文章的实质意思应该是这样。
但有些读者好像没有看懂,特别是那些希望看“高楼起、高楼塌”的围观者。
还好无神论者不过圣诞节有时间写几个字。
细节:
方舟子批评造假的问题4个,分别为:
1)“第一篇论文为饶毅在西北大学任教授时与密歇根大学教授管坤良实验室合作的论文,饶毅为通讯作者,Guofa Liu为第一作者。
J Neurosci. 2007 Jan 24; 27(4): 957–968.
p130CAS Is Required for Netrin Signaling and Commissural Axon Guidance
Guofa Liu, Weiquan Li, Xue Gao,1,2 Xiaoling Li,1 Claudia Jürgensen, Hwan-Tae Park, Nah-Young Shin, Jian Yu, Ming-Liang He, Steven K. Hanks, Jane Y Wu, Kun-Liang Guan, and Yi Rao1
Fig.2h的第1列第2条带和第6条带相同,第4和第5条带相同,但是这都是不同条件的实验结果,不是显示同一次实验的结果,所以是造假。”
公布的信件已经明确:Fig 2h来自当时在密西根大学的Weiquan Li。
也就是说,方舟子指的造假图片不来自饶毅实验室。
(第二篇论文方舟子指出没有造假,就不列了)
2)“第三篇论文为饶毅在西北大学任教授时与密歇根大学教授管坤良实验室合作的论文,管坤良、Weiquan Li为通讯作者,Weiquan Li为第一作者。
J Cell Sci. 2006 Jan 1; 119(Pt 1): 47–55.
FAK and Src kinases are required for netrin-induced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UNC5
Weiquan Li, Jennifer Aurandt, Claudia Jürgensen, Yi Rao, and Kun-Liang Guan”
方舟子认为有多处造假。
这篇文章不是饶毅实验室的,饶毅实验室的研究生Claudia Jürgensen只提供神经导向实验的帮助,与涉嫌造假的生物化学的图毫无关系。
3)“第四篇论文是饶毅任北京大学教授时与西北大学教授Jane Wu、密歇根大学教授管坤良实验室合作的论文,饶毅、Jane Wu、管坤良为共同通讯作者,Guofa Liu, Weiquan Li为共同第一作者。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9 Feb 24; 106(8): 2951–2956.
DSCAM functions as a netrin receptor in commissural axon pathfinding
Guofa Liu,Weiquan Li,Lei Wang,Amar Kar,Kun-Liang Guan,Yi Rao,and Jane Y. Wu
Fig.2D第1列第1与第2条带相同,实验条件不同,所以是造假”。
公布的信件也已明确:Fig 2D来自当时在密西根大学的Weiquan Li。
也就是说,方舟子指造假的图片不来自饶毅实验室。
4)“第5篇论文是饶毅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任教授时与密歇根大学教授管坤良实验室合作的论文,管坤良为通讯作者,Weiquan Li为第一作者。”
方舟子批评该文数次造假。
这篇文章,饶毅不是通讯作者,饶毅实验室没提供生物化学图片。如果有造假,也不来自饶毅实验室。
在2018年12月24日公布的信中,已经明了确这些的来源,截屏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a4D0xN17WtBT9Z_LRjyt1Q